“猛将”可以说是对武将的一个荣誉的称号,被称得上的武将,必定在冲锋陷阵或者格杀单挑上有出彩的表现。在三国志8里面,“猛将”不仅仅是一个荣誉,还能提高武力锻炼的上限,以及加强内政中“治安”的效果。可以说是既有面子,又有里子。那么三国志8里面不算后期锻炼(理论上所有人都可以获得),不算宝物加成,初始就拥有猛将称号的武将都有谁呢,我们按阵营来划分一下:

*三国第一猛将--吕布镇楼

1、魏国--拥有7名武将,人数最多

*五子良将首席张辽张文远

作为人才最丰厚的阵营,拥有最多“猛将”称号自然也是正常,分别有:

①张辽,事迹有:八百破十万,威震逍遥津、白狼山阵斩乌桓单于蹋顿等,拥有猛将称号,自然是应当的。

②许褚,虎侯许褚,曹魏阵营第一武力担当,在三国演义中有多次阵斩或生擒敌将的记录,例如生擒何仪,斩李封、李暹、张先、尹楷等杂将,还和吕布、张飞、赵云、马超等著名单挑高手格杀过,特别是和马超,先是潼关下吓退马超,随后渭河岸上杀了两百多回合,杀得兴起还卸甲而战。曹操多次赞赏他包括有“虽岑彭、马武不及也”、“吾之樊哙也”等,军中也称之为“虎痴”。自然也堪称猛将。

③夏侯惇,别的不说,光是拔箭啖目,谁敢说不猛?!

④文鸯,三国后期第一猛将,于司马师大军中七进七出,在晋朝为将还大破了让晋武帝寝食难安的鲜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,当然也是猛将。

⑤此外还有三位相对不算太著名,分别有独身搏虎的孙礼、善使开山大斧的韩德、被司马懿评价极高和斩杀了张嶷的徐质。

2、蜀国:拥有两名武将。

①大家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赵云

演义中出场就击退了名闻天下的文丑,斩将、生擒的记录在蜀汉甚至整个三国演义可谓名列前茅,据说在长坂坡就击杀了知名将领五十多名!

②说到“猛将”怎么少得了的张三爷

张飞大家也非常熟悉了,长板桥上光用大嗓门就吓死了夏侯杰;对吕布更是主动多次发起单挑,上百合也不分胜负。郭嘉、程昱等多人都称他为“万人敌”。

“你张飞爷爷在此!”

正当大家以为这是蜀汉猛将介绍的开头,却意外地结束了,游戏中蜀汉势力就这俩。小编也觉得意外呢。

3、吴国:同样是两位武将。

①甘宁

很多人称之为江东第一大将。孙权曾说:“孟德有张辽,孤有甘兴霸,足相敌也”。吕蒙曾说:“天下未定,斗将如宁难得,宜容忍之。”

甘宁最出彩是在濡须百骑夜袭曹操,多有斩杀还全军而回。敢班门弄斧,曹操军中怼骑兵,难怪游戏还给予他最多最全兵种适性,确实就是牛!

②丁奉

相信很多人看到丁奉的时候,知道他是武将,但很难与“猛将”联系在一起,那是因为三国对于后期的历史写得不多。而且后期里面随着城池建设、士兵装备规范之后,武将勇武表演的机会就不多了,但是,丁奉仍然作出了一出好戏--雪夜奋短兵,三千破七万,光此一役就堪称猛将了。东吴后期重要支柱之一。

4、群雄势力,人数最多,分布最散,分别有:孟获(孟获势力)、董卓(董卓势力)、吕布(吕布势力)、穆顺(张杨势力)、潘凤(韩馥势力)、武安国(孔融势力)和鞠义(袁绍势力)。上述当中吕布、董卓大家非常熟悉就不用介绍了,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小势力:

①孟获

南中少数民族(蛮族)的领袖,多次反抗汉人官府,至今仍被云南少数民族(特别是彝族)封为英雄和当之无愧的首领,诸葛亮为了降伏他,派了很多部队以及花了很多功夫。落后的经济与技术,还能让官府如此头痛,可见孟获确实不简单。

不仅有猛将,还有威风,难怪诸葛亮之前的官兵冒失进军会被轻易地击败了。至于计谋的“挑拨”,也暗合历史中孟获成功“煽动”了多地少数民族共同来对抗诸葛亮,有勇有谋呢!

*特别喜欢孟获的这个造型,夸张又特别有少数民族特色。

②鞠义

袁绍早期阵中大将,击破白马义从的重要将领,光是界桥之战也确实配得上猛将的称号。

③仅出场一次就领盒饭的三位:

穆顺,能记得这个名字就不简单了,因为仅出现一次,在虎牢关,“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,出马挺枪迎战,被吕布手起一戟,刺于马下。众大惊。”

武安国,北海孔融的部将,在穆顺之后使铁锤飞马而出,与吕布战了十余回合,虽失一手腕,但也还能保住性命。

潘凤,著名的“潘上将”,源于演义中冀州太守韩馥曰:“吾有上将潘凤,可斩华雄。”77武力,仅有突击二、乱击初,但却配有“猛将”,这个相信让很多三国名将们都羡慕嫉妒恨。。。

有了“猛将”称号,这三位不仅搞治安有加成,而且武力上限可以练到九十好几,堪称是群雄势力少有的“亮点”和核心战斗力!

*潘上将目前是很多玩家喜欢在网络上引用的“著名”人物。

当做完三国志8拥有“猛将”称号的盘点,小编的心情和各位观众一样,啊,还有很多名将呢?还有对当中一部分演义中的“只出场一次演员”抱有怀疑,不过小编估摸着游戏这么设计可能是考虑平衡,蜀汉太多名将军师,曹魏的人才的平均属性高和孙吴的都督特技多,如果还有“猛将”,那其他势力就更难活了,所以就平摊给各势力都有一点。但是对于关羽、庞德们等居然没有这个称号,小编还是有点耿耿于怀。